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案例展示 2021-10-23 浏览次数 8964 次

日本老人组团中国养老是炒作?

近日,不少朋友咨询我对于《日本老年人赴中国五年规划(2021-2025)》的看法,这则信息由国内的自媒体发布,指出中日两国将进行合作,在中国推动一个接受日本老年人养老护理的服务项目。

在国内,网络上就此事展开了热烈讨论。

在日本则鲜有人提及此事,我起初看到这则消息,也并未太在意。上网检索了日文报道的信息源,只看到去年的一则消息,提到中国驻名古屋领事馆的官员在日本出席了一家公司的成立大会,并发表了祝贺词。

这家公司准备做老人护理中心的项目,并在设立大会上发表了中日合作接纳日本高龄者到中国进行养老护理的“五年规划”,还罗列了不少社会名流的贺词。


这份规划乍一看,会让人以为是政府间的合作项目。但其中并没有官方的参与,也没有日本的实体公司或者国内真正知名的护理机构参与。

所以此事大概率是这家公司借为日本高龄者提供养老服务之名,来炒作自己的服务项目。

为什么我会觉得这种消息不可信?因为其宣传与日本的介护保险制度并不兼容。

在述及介护保险制度之前,需先了解下日本的全民健保制度。

日本是全世界医疗服务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它很早就建立了一套全民健保制度。年满18岁的民众就开始要缴纳健康医疗保险,一直交到死亡为止;收入低的人可以免除,等到有了稳定收入,再依据一定的比例缴纳,一般不超过1/10。

相对欧美而言,日本医院的收费较为透明,在一些小地方,也都能享受到和大城市一样的医疗服务。特别是一些疑难杂症和动辄几千万日元的大型手术,经过健保制度,便可以大大减轻个人的负担。

这个制度有助于医疗服务的全社会覆盖,提升国民的健康和医疗水平,所以在日本,可谓是深入民心。


1980年代中期,日本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因为有了全民健保制度的成熟经验,所以在1997年,日本开始推动《介护保险法案》的立法,于2000年正式实施,开始运营保险制度来支撑老年人的护理问题。

介护保险与医疗保险相类似,也是从收入中缴纳一定的比例,目前各地区的比例稍有不同,基本上,医疗保险与介护保险加在一起,大概为整体收入的10%左右。

介护保险的缴纳年限,一般为40岁至65岁。到了65岁之后,如果有需要,就可以申请介护服务;如果身体好,可能一辈子都用不上。在现实中,40岁以后如果身体有残障或者明显疾病,需要专人护理,也可以进行申请。

在日本,需要介护服务的老年人大多数会选择居家护理,家人白天可以正常上班,由护理师上门来为老人提供护理。在规定时限之内,由政府完全买单,超过的部分民众自行负担。如果入住有护理师的养老院,护理费用的80%也是由政府买单。自行负责的部分,也并不会给家庭造成太大的负担。

当然,目前介护保险基金,是远远不够支撑日本社会护理保险所需要的费用。

日本目前约有800多家养老院,其中私立的数量较多。近几年,70%左右的养老院处于亏本的状态,余下30%运营也非常困难。

这个状况也体现在从业人员的薪酬上,他们的工资要远低于社会平均工资;因此日本也接纳了来自越南、印尼、菲律宾等地的劳工进入此行业,充当廉价劳动力。


那么,如果日本人到中国去养老或接受护理,要如何进行收费?

依据日本的医疗保险制度,日本人到国外去旅游或工作,在当地突发疾病需要治疗,期间所产生的费用,回到日本后可以进行报销,当然手续也较为复杂——但是这仅限于医疗服务,并不适用于所谓的介护或者护理的服务。

因此,日本人如果到国外去养老,所产生的护理费用,需要完全由自己承担。

当然,在日本也有一些专门为高端人群服务的养老机构,基本上属于度假式的养老院,大多数并不产生治疗或者护理行为。如果要把日本人送到中国去进行养老,这些高端收入人群应该是目标群体,但高端收入人群往往也更重视生活享受,以及整体生活环境与朋友圈,并不会将余生寄养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

十几年前,马来西亚的柔佛州、以及泰国的清迈等地,也曾经来日本推销过所谓“第二家园”的移居计划,主要推销给退休人士,当时也有不少人感兴趣,最后大概百来号日本人也去住了,但在三五年之后都纷纷返回了日本。因为毕竟陌生的环境,会有各种各样的不适应,亲人家属没有在身边,这对老人而言,很难承受这种心理上的孤独感。

因此,无论是从经济成本还是情感方面来考虑,所谓“日本人到中国养老”的说法,其实并不具备可行性,更多是一种商业炒作。


上一条:网传手术机器人进入医保 下一条:电动手术台维修案例

全国咨询热线:

400-811-9868

山东坂道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销售电话:13365378947
网址:http://www.bandaomed.com
地址:山东省济宁市杏坛路1号

扫一扫
加微信

山东坂道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备案号: 鲁ICP备202102157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鲁)-非经营性-2021-0291